各教学院部: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教高〔2020〕3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将我们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目的,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案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案结构、丰富教案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融入效果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规范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构建具有职业本科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提质升效,使得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促进课程思政进一步改革创新,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切实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
(三)坚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践者,教师要主动学习,加强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性。
(四)坚持多部门协同推进。坚持学校统筹推进与教学部门主导相结合,学校负责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各教学部门负责课程思政的具体推进,协同构建具有BV1946伟德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教研室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各院部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院部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五、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严密部署
各教学部门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好进一步开展课程思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实施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做好进一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广泛研讨,深入推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并进行深入研讨,积极落实我们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工作。其他院部组织广大教师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方法等开展广泛的教学研究和研讨,最终形成具有BV1946伟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积极推进教案改革
1.持续推进传统教案改革,增加课程思政设计内容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传统教案也是我们教师的优良传统,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编写好传统教案。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传统教案中要增加课程思政设计内容,挖掘课程思政素材与课程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方法与手段。
2.稳步推进电子教案试点改革
为促进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改革教师的备课、教案编写与教学方法,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稳步推进电子教案试点改革(电子教案模板见附件1)。
3.电子教案试点改革的时间与范围
学校电子教案试点改革的时间从2021年9月开始。各院部均可进行电子教案试点改革,电子教案试点的教师为每学期任课教师总数的10%—20%,待验收合格后可按学期逐步增加使用电子教案的比例。
(四)电子教案管理
1.电子教案备课实行申报制。每学期初,教师提出申请,教研室主任审核,院部研究后统一按比例报教务处审批。申请批准后可不再手写纸质教案。
2.教师在规定时间内编制电子教案,并适时安全保存于个人电脑中(电子教案在教研室检查时不要求提供打印稿,待检查通过后方能打印)。
3.电子教案的检查工作由各院部组织、教研室负责实施。
4.电子教案必须提前一周准备好,上完课补教案按无教案处理。
5.各备课组或教师要及时对电子教案备课资料备份,以防丢失,教务处要建立电子教案资源库,做好资料上传保存工作,便于资源共享。
6.教务处、各院部平时不定时不定人进行抽查:通过深入课堂听课的方式检查教案与所讲内容是否相同,不同者按无教案处理。
7.电子教案在学期结束时由院部统一验收并存档。
8.加强过程管理。电子教案备课的规范行为与教师考核挂钩。发现电子教案主体内容不规范、备课不及时、抄袭或照搬他人教案、从网上直接复制粘贴教案等,由各教研室主任责令其限期改正,如若限期不改的,将终止其电子备课,改为手写备课,取消年终评优资格。
BV1946伟德
2021年9月10日